只带众人骑行穿林而过,骑行军们忙于劫掠车队。必然顾头不顾尾,而他们也熟悉了此处地形与路途,只要逃到最近的城镇管辖之地就安全了。
可是,赵沂眼前浮现的是流离失所等待安置的灾民和一心期盼盼望着他们顺利到达的百姓们。
就在这时,郑清瑞看了看道路两旁的山林,眼睛一眯,他忙抓住队伍当中生于岭南的将士问道,“我记得探查地形的时候问过,这岭南野物极多,所以山上有许多空置的猎屋。敢问,这里可有哪处猎屋是背靠山林且近处有上游流水的?赵沂毕竟没有经验。”
赵沂四处看看去,只是想观看地形,想要就地设计埋伏,但郑清瑞就不一样了,他看到赵沂的反应,立时就想到他要做什么,论埋兵设伏,他总比赵沂来的更有经验一些。
赵沂或多或少读过一些军事理论,也知道腹背受敌这个成语。听到郑清瑞这样问,心中大为赞赏。
若是来敌比自己的军队人数多,或是像他们现在这样正面硬扛已经不占优势了,将士们疲的疲伤的伤,又要前顾狼后怕虎,担心着粮款。
此时再来一场硬战,显然是不现实的,像适才那样在树丛中圈地御敌,早早晚晚都会攻破,那时必是死路一条。
还不如依靠地形拖延几时,反正他们有足够的粮草,再有水源,扛上几日不成问题,说不定能熬退这帮突如其来的骑兵们。
再说了,他们早已经派出了人去请援军,快则两三日,慢则五六日,不论是近处的郡守,还是远处的都城,必有援军所到。但若是找不见这样的猎屋,那就只有背水一战,听天由命。
那被问话的士兵也十分利索,听到郑清瑞这样问道,便领着车队往山林深处而去,按照记忆左挪右拐,绕来绕去,果然,不多时就叫他寻到了一处绝佳的庇护所。
这座猎屋依山而建,背靠一处绝壁而生,那绝壁上面青苔丛生,滑腻无比,不远处的崖壁上就有一脉泉水从中喷涌而出,这屋子的主人显然许多年未曾来过此处了。
那士兵回到“臣幼时,曾与祖父上山打猎,来过此处。刚才瞧见那处甚为熟悉,便想着不知这处猎屋还在不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便带着将军们行自此处。”
“特殊时刻就该有这等魄力,不算你冒险,等日后必有重赏。”赵沂此时说道。
说罢便四处看了看,觉得此处极佳,除了前面崖壁的主屋。还零散着共修了五六间大屋,看来是曾经要将此地作为游猎休憩整顿之处,后来不知怎的就弃用了。
立时派了人前去将地形勘探了一番,都回禀道,说此地甚佳,郑清瑞便依照经验,叫他们几个熟练的从树丛中砍下许多碗口粗的大树照栅栏状扎成了拒马,团团围在了猎屋前几十里的平地上。
这般忙碌了近两个时辰,那队骑行军终于穿过密林找了过来。
这队骑行军果然是大队人马,人数众多,密密匝匝的前行之人已经穿过密林,而队尾之人却还掩在树林深处。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