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看到这一幕,来了兴致。
他要去实地看看,这地头间的伙房伙食,是否有按照他定的标准来。
“走,我们去那边看看!”
随着朱慈烺的话传出,一行人,骑着马从官道的岔路口,拐了进去。
而此时,正在现场丈量土地的小吏们,看到远处一大群人骑马拐了进来。
便对一旁指挥动员的三河县主薄赵桓说道。
“主薄大人,那边有马队朝我们这边过来了!”
赵桓闻言,回过头朝官道上远远望去!
只见为首的两人,其中一人穿便服,旁边一人穿的青色官服!
后面跟着近上百人的马队。
有身穿鸳鸯袄的正规的明军,有身穿官差服饰的捕快!
“应该是京城上差过来巡视了,旁边陪同的应该是我们的县令大人!”
看到这里,赵桓赶紧停下手中的工作。
连忙对一旁的小吏吩咐道。
“快叫上所有人,跟我一道过去迎接上差!”
随后自己则掸了掸身上的灰尘,赶紧朝着田边快速跑了过去。
“上差视察来了,所有人放下手里的活,赶紧随主薄大人前去拜见!”
田间的一个个小吏闻言后。
纷纷放下手中工作,紧随跟着赵桓的步伐,朝着田间奔行而去。
看数量,大概在四五十人!
对于田间的这一幕,朱慈烺自然也看在眼里。
这些人的反应,他也能理解。
明朝官场就是这样,一旦有上官视察,不管你在干什么,都得先放下手中前去拜见。
不然惹得那个上官不满意了,他们这些下头的小吏,就有的受了!
“这片区域是谁在主事?”
朱慈烺问道。
常温恭敬道:“回陛下,主事之人是新提拔的主薄赵桓,他是天启年间的秀才,之前是三河县的仓大使。”
“对三河县内的政务也十分熟悉,十几年来办差极为认真稳重,历任的县内大小官吏,都对其十分敬佩!”
朱慈烺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明朝的科举制度虽然领先世界,但涉及太过片面。
主要是以八股文为主,大部分考生,一辈子都扑在这些锦绣文章上面,虽然能力突出者也有,但庸碌之辈也同样不少!
真要是论干实事,其实很多官员的能力,还赶不上下面跑腿的一些小吏。
而这也是朱慈烺此次愿意启用这些小吏为官的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这些人,常年奔波在当地的第一线,熟悉当地的一应事物。
做起事来也会得心应手,不会像其他调任过来的官员一样,需要熟悉很长的一段时间。
朱慈烺想到这里不由暗自打定主意。
“看来改革科举也势在必行,倒是可以借鉴后世的教学方法,这样也能尽可能的为大明留住更多的人才。”
“等到大航海正式开启,势必需要更多的人才去开发殖民地!”
就在朱慈烺思量,用怎样的方法,去改革科举等一些细节之处时。
一行人已经来到了火棚不远处!
赵桓等一应人员,已经来到路上恭候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