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午饭,欧阳荆就要清理桌上的碗筷,欧阳大娘却先对坐在一旁的欧阳若雪说:“你哥回来,你就不做事了吗?”
听了老娘的话,欧阳若雪只得站起身一边清理桌子,一边嘟囔道:“就对我哥偏心。”声音不大,欧阳大娘也没听清她在说什么,才又对欧阳荆说道:“你回屋里拾掇拾掇,等下和娘一起去你老师家看看。”
“哦!”欧阳荆应声道,他猜老娘的意思是带他上门相亲。但毕竟是打着探望病人的名义前往,于是欧阳荆回到东厢自己的房间,把身上的吏员服饰换成了一身时下读书人冬日常穿的便服,回到了堂屋之中。
欧阳瑾和欧阳大娘二人看着进来的欧阳荆,都点了点头。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虽然,官府的吏服看着有点威严,但在老百姓看来还是不够亲近,所以平时私人拜访的时候,一般很少穿着。
欧阳家距离李塾师家其实也不远,步行只要一刻来钟的功夫就能达到。欧阳大娘在欧阳荆回屋换衣服的时候,也已经回自己的东屋稍作打扮。她精心梳理了发髻,挑选了件得体的衣裳,整个人显得既精神焕发又不失庄重。以示对李塾师家的尊重。
为了今天的拜访,欧阳大娘事先已经准备好了送给新妇的一套鎏金头面。本来,欧阳大娘打算就只带着这套发饰的,如果这次相亲成功,欧阳大娘要把这套头面留下,表示自家看上了李若兰。但如果相亲失败,那她就要把这套价格不菲的头面带回来了。
但看到欧阳荆上午带回来的吃食,她想了想,又取了两包藕粉,又分出一半的饴糖包成了两包,把藕粉和饴糖放进一个竹筐中,盖上一块蓝布。
冬日午后的阳光撒在原野上,欧阳大娘和欧阳荆娘俩一前一后的走在乡间的田埂上,田埂两边的田地里只有收割后的麦秸秆。虽然此时,江南一年两熟制已很普及,但是在京西南路和荆湖北路却不甚普遍。就像这襄州,也只有很少的地方实施了稻麦复种。
这主要是因为此时京西南路和荆湖北路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丘陵、山地,自然条件不甚理想,同时人口稀薄也不利于农业精耕细作的推行。
望着冬日荒芜的田地,欧阳荆摇了摇头,心想后世的江汉平原可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襄阳的粮食生产也不弱于江汉平原。湖北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的,好像是明代中后期吧?
那时,原来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太湖地区改稻为桑,粮食产量下降,但与此同时两湖地区农业生产大幅提高,目前流行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正想着,欧阳荆就看见一个农家小院出现在眼前,正中是五进的一栋草屋,两侧是东西厢房,遥远的记忆浮现在欧阳荆的脑海中,他想起这就是伏龙乡的村学。
中间的草屋是李塾师上课和一些距离学校较远的学生住宿的地方,李塾师一家住在东厢房,西厢房则是厨房和库房。草屋上的稻草显然有些时间没有整修了,显得有些凌乱。
原本应该书声琅琅的村学里,这时却十分安静,没有看见一个学生的影子。
也是,这间村学只有李塾师一个乡村教师,这时李塾师卧病在床,又哪来的老师上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