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贾东旭办喜酒(1/2)
谚语讲“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话放在秦淮茹身上,真是最贴切不过了。
当她得知了她的婆婆贾张氏:只是拿了何家的东西,这事被傻柱兄妹俩闹到了军管会,而进了拘留所;在里面为求自保反抗别人,从而误伤了人家,由此要吃上几年官司。
她不去怪贾张氏自己的品行不端,反而在贾东旭面前帮贾张氏开脱:“也就是在四九城里的四合院,才会出这种斤斤计较的奇葩事。”
“要是在秦家村,那家地里的菜、粮食啥的没被人偷过呀!也没见着那家去找人公办的。”
“要我说啊,这傻柱兄妹俩娘死爹跟寡妇跑过的,肯定是坏种…”
两人在筹办喜酒这种繁忙的日子里,秦淮茹让贾东旭请假,孝顺的去探望了吃着官司的贾张氏。
话说,贾张氏自她吃起了官司,担心她自己的同时,还一直在发愁:她吃了官司,贾家本来名声就不好,这下贾家的名声肯定会更臭了,到了适婚年龄的贾东旭,他的婚事可该怎么办?
贾东旭虚岁满了十八岁,贾张氏就在四九城里帮他物色对象,可是吧,当人家得知:她年纪轻轻守寡,在家纳纳布鞋没出门工作,含辛茹苦拉扯大的贾东旭。结果,就没有一家愿意跟她家结亲的。
贾张氏不知道,家里有姑娘到了适婚年纪的人家,有媒人上门的,人家问清了是那家人,自然都会寻去其所住的周围打听。
要知道,四九城刚从旧社会进入新社会,还没有讲究什么农村户口、城市户口的。
不过,在大家的意识里都晓得:生活在农村的,少数是地主,绝大多数都是生活贫苦的佃户或者是流民;而能在四九城里立足的人,可就不一样了,除了有铺子、产业的人家,绝大多数是有一技之长,能养家糊口有手艺的家庭。
像四合院里的阎家,阎埠贵能在旧社会里学有一肚子的学识,而后开私塾。他祖上不光是有店铺、有产业的富户,还是思想开明的人家。在旧社会里,读书人可不是一般人家能供养得起的。
人家不打听还好,摸清楚了贾家的底细,还会去找介绍的媒人一顿质问:把自家清清白白的黄花大闺女,介绍给一家好吃懒做、半开门带大儿子、既没有产业又没手艺的人家,是什么意思?
慢慢地,贾张氏再去找那些保媒的人,人家直接婉言谢绝:最近手里头没有适合的姑娘。就这么着,贾东旭眼看着过年虚岁都要二十一了,也没有定下亲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