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伟的大本堂内,阳光透过窗棂斜射下来,斑驳的光影在青石地面上欢快地跳跃。李希颜,这位学识渊博的先生,正端坐在堂前,目光深邃而明亮,仿佛能洞察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深处。
学生们围坐四周,有朱雄英,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仿佛一棵不屈的松柏;朱桂则显得调皮搞蛋,不时地眨巴着眼睛,似乎在思考着先生的话。
朱植则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模样,静静地聆听着;朱椿则是一脸虔诚,仿佛要将先生的每一句话都铭记在心。
在这群学生中,朱允炆格外引人注目。他身着青衫,神情专注而认真,双眼紧盯着李希颜,生怕遗漏任何一字一句。他手中紧握毛笔,不时在纸上记录先生的讲解,字迹工整而有力。
李希颜开始授课,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似乎蕴含着一种魔力,让学生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他讲述《诗经》第十五章的内容,那些古老的诗句经他之口,仿佛焕发出新的生机。
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朱雄英的眉头逐渐舒展,似乎找到了某个答案;朱桂则不停点头,似乎深表赞同先生的讲解;朱植微微颔首,仿佛在细细品味诗句的韵味;朱椿则双手合十,脸上挂着虔诚的微笑。
朱允炆全神贯注地聆听,心中涌起强烈的共鸣。他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场景之中,聆听着古人的心声。眼中闪烁着光芒,在这一刻,他与《诗经》中的世界产生了奇妙的联系。
大本堂内的氛围愈发庄重而神圣,学生们的心灵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洗涤与升华。李希颜的授课宛如一场精神的盛宴,让学生们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朱雄英在听课时,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朱允熥的身影。他暗自思索:“熥弟此刻是否也在想念我?对了,熥弟常独自吟诗作赋,他不仅创作了一首关于冰糖葫芦的诗,还有一首描绘脆皮烤鸭的作品。”
“熥弟并不希望我公开这些,他更倾向于保持低调,不想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然而,朱雄英脑海中涌现的不仅仅是朱允熥的音容笑貌,还有他那双粉嫩的小脚丫,这让朱雄英几乎在课堂上分了神。
朱雄英暗自想道:“我这是怎么了?不仅想到了熥弟的脸庞,连他的双脚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随着时间悄然流逝,不觉间已至中午。朱雄英与同窗们一同起身,缓缓走向食堂。尚膳监的宫人们早已忙碌起来,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食堂内,炊饼的香气扑鼻而来,这些炊饼由精细面粉烤制,外皮金黄酥脆,内里柔软香甜。小米粥熬得浓稠,每一口都散发着淡淡的米香,温暖着学生们的胃。
米饭白皙如玉,粒粒分明,咀嚼间流露出难以言喻的满足感。面条则爽滑而有嚼劲,充分吸收了鲜美汤汁,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