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行了一日,方抵达了枫城门口。
原只需三个时辰的路程,为了让方玥得以舒适些,一行人硬是走了有五个时辰。
到达城门口时,方玥忍不住掀开了帘子,古代出行是真的枯燥。
虽说天然的风景很是优美,但连续看了好几个小时的相似的风景,早已审美疲劳。
透过车窗向外望去。
那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城池。
城墙上的砖石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每一块都沉淀着深厚的历史。
阳光洒在城墙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影,使得这座城池看起来更加的庄严肃穆。
马车缓缓驶向城门口。
入城的人排起了长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马,又或是挑着担,推着板车。
各式各样人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进城后方玥更是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
古香古色的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
他们或急匆匆的赶路,或悠闲的逛街,或驻足欣赏路边的风景,街道两旁摊贩的小吃琳琅满目,诱人的香气扑鼻而来。
她能听到摊贩的吆喝声,顾客的谈笑声,这一切喧嚣声都让她感到无比的亲切。
这是在现代化繁忙都市感受不到的人间烟火气。
马车停在了一家古香古色的客栈前。
向里望去,大堂坐满了头戴方巾的书生,或品茗,又或高谈阔论,十分文雅。
方玥眼中闪烁着好奇,小声地问方理。
“阿兄,这些书生都是来参加秋闱的吗?”
方理点头。
“是啊,玥儿,此时正是金秋八月,秋闱恰在今年举行,这些大都是前来赶考的学生。”
方玥又问:
“阿兄不去考吗?我记得去年,阿兄过了院试,爹爹高兴得在家中摆了三日流水席。”
方理笑了笑,答道:
“我的学问还不够,老师说我还要再读三年。”
方理已在去年过了院试,取得了秀才的功名,12岁的秀才可不多见,当时在乡里引起了一阵轰动。
方玥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她没了解过这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对科举的印象还是来源于前世看过的言情小说。
那那些故事中,科举文里的男女主角们,总是能轻轻松松的一路考到殿试,然后得个状元又或者是探花。
但现实总是比这残酷的。
此时方员外已下了车向客栈走去,嬷嬷阿姚忙抱着方玥跟上。
进了客栈,方员外热情地同掌柜打招呼
“管大老板,生意兴隆啊!我先前和您预定了三间上房,两间下房。”
掌柜是一个方脸的中年人,他满脸堆笑,回道:
“方员外来了,您的房间早就备好了,这就让小二带您上楼。”
随后唤来了小二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