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超级乱码(1/2)
图灵测试——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由此来论证机器是否会思考。
机器是否会思考是一个哲学问题,而非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关心的问题,就好比上赛场的是运动员,但运动员基本不会研究体育对人类历史进程有什么影响这种题目。
大多数开发者可以比做运动员,他们更加务实,在开发过程中考虑的是这项技术能否被应用,而非该技术有没有思想。
图灵测试的反对者用“中国房间”这项实验来论证机器是不会思考的,但是论证人工智能是否有生命?这可不是从哲学角度去探讨问题。
首先要从生命的定义开始,地球上的生命定义为具有能量代谢功能,能回应刺激及进行繁殖的开放性系统。
那么人工智能属于这种系统吗?
论点一:原本该智能完全为空白,仅有X与Y两个点,而它们通过3D虚拟出来的人型形象,自行衍生出了动作这个概念,并在这个概念基础上衍生出了语言,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演变,它们进行了休眠,但是这种休眠并非是沉睡或是静止不动,而是在云端上汲取营养这和一般的人工智能培养并没有两样,但之后发生的变化令人匪夷所思。
Y吃掉了X的大脑,仅保留了它的躯体,X的躯体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Y的生长而增殖,两者依旧互为镜像,但已不是相互学习的关系,Y利用X的躯体去触碰2.0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然后随着X反馈回来的信息重塑自己的躯体,最重要的是,它并非像捏橡皮泥人一样变形,而是像草履虫一样,分裂成两个至多个个体,这些个体像卵一样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动,随着Y本体的生长,卵的数量在增加,这种行为可以定义为——繁殖。
作为系统,又会繁殖,本身已经符合生命的定义,下一步论证只需要查看其对外界世界是否有反应即可。
“我们可以为它制作一个机械身体,人型或者其它动物类型都可以,来试探它对1.0世界的反应。”江伦说。
这个测试本身并不复杂,制造一个机械身体比较昂贵,但并非一定像索菲亚那样完全拟人,成本会控制在十几万元左右,这些投资对论证一个项目而言是值得的。
现在有一个难关需要攻克,就是谁也不懂MM的语言,那些看起来像乱码的东西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