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智能时代,开端!(1/2)
上海,一个被称为魔都的地方,这里东西方文化交融,是一座超大型城市,这里还是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
这里不仅有中国最高的大楼,最高的玻璃步道,最大面积的天文馆,最大的城市生态公园,最大的滑雪场,陆上最快的交通工具,还有2487.09万常住人口和超过4万亿元的年生产总值。
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无数施工单位在这里创造属于他们的辉煌,身为大国重器的研发基地,华铁隧道集团国家盾构及掘进技术实验室的最尖端产品正在这座城市的地下缓缓掘进。
这台装配有最先进的智能巡航控制系统的智能盾构是实验室与华隧智能的拳头产品,也是华隧集团首次在上海实施远程智能施工,施工单位派出了强大的专家组阵容,包括曾经负责开发研究第一代大型穿江盾构机的总设计师汪承宇,以及第一代超小型城市输水盾构的研发者高薇,还有刚刚圆满完成俄罗斯地铁建设项目归国的总指挥张启源。
这一代专家组刚步入中年,正值经验与精力的巅峰。
华隧集团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视此次施工,不仅因为这里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还因为长距离跨江输水隧道盾构特殊环境,这也是为什么既用上了拳头产品,也派上了最强专家组的原因。
智能控制中心里,盾构巡航控制系统对正在施工中的盾构机实现远程监控,这是华铁首次将大数据、5G网络及人工智能融为一体并应用于施工的新兴技术,是国内多家大型隧道集团竞相研制的技术制高点。
有了这项技术,盾构机不仅实现了对施工信息的智能感知,还将智能监控、综合分析、协同管理、数据应用四大模块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智能决策与智能控制,最终实现盾构机自动掘进。
“巡航模式关键控制参数正常。”高薇报告着。
汪承宇一言不发地盯着屏幕,相对于那些年的青春正好,小汪总工如今的两鬓也多了几丝白发,穿江隧道两段之间全长528米,最小转弯半径500米,隧道外径6.6米,内径5.9米,相对于技术成熟的华隧集团,此类施工已经轻车熟路,但是每次都会有一些新鲜的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