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玄鸟秘境(1/2)
随后二人又在殷墟之下反复找寻,甚至王小川还紧急联系了小红包。
本以为凭借商朝与玄鸟的特殊关系,能开发什么隐藏副本,没想到却是屎壳郎碰见窜稀,白跑一趟。
事实上,周朝建立之后的殷商,已经不再是人族气运聚集之地,殷地变为殷墟,也是发生在西周时期,和玄鸟已经攀不上什么关系了。
在没有发现其他任何宝物之后,二人无奈离去,向着南方一路御剑飞行,不多时,便来到了朝歌,也就是如今的豫省鹤市。
朝歌,是商纣王得四方来朝而扩建都城至沬邑,得灵感于城西朝歌山,故改沬邑为朝歌。
帝辛时期,殷地仍是商朝正式都城,朝歌则是一座陪都,更准确的说,朝歌主要作用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而安阳殷墟是国王和贵族的宗庙、祭祀所在。
但由于殷墟地理位置独特:北有洹水漳水,西有太行山,东有大河阻隔,只有南面是一片开阔地,但却没有建立城墙,因此不利于军事作战。
而朝歌却恰好处于殷地南方,对都城殷起到了很好的守护作用,所以成为纣王行宫所在。
且朝歌墙高城坚,是一座超级巨城,功能性很强,使得后方的都城殷在安全上更有保障。
商纣王也因此一直坐镇朝歌,此时期,朝歌名义上虽是商朝的陪都,但实际上已成为国都所在。
直至牧野之战,纣王兵败,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脑海中回忆着来之前恶补的知识,王小川对朝歌的兴趣更深了。
随后与韩笑故技重施,向着地底朝歌下潜。
“话说,那个西伯侯姬昌的儿子伯邑考为什么不姓姬?为啥不叫鸡脖易考?”
突然想起什么的王小川再次向器灵问道。
“什么伯邑考?”
“姬!鸡脖易考。”
“哦,可能……大概也许是,鸡窝塌了吧……”
“嗯???律师函警告啊!什么人啊,一个破梗重复了两年半又两年半,能不能有点想象力啊?油饼食不食啊?”
“切,小黑子还好意思说我!算了,既然你诚心诚意地发问了,我就大发慈悲地告诉你”
器灵幻化出小黑板和教鞭:
“听好了!
其实,古代的姓和现代的姓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古代的姓指的以生殖血缘为纽带组建部落,最早用于通婚时放在女性名字后的本家族标记,代表着娘家,也是为了防止同姓通婚。
比如褒姒、文姜、怀嬴,其中的“姒、姜、嬴”都是古姓。
而男人则基本不用姓,因此汉代以前的古籍中,写的都是“武王发”而不是“周武王姬发”。
到了后来,所谓的“姓”存在感越来越薄弱,除了部分贵族怀念故国还有一些少数名族用“姬”“姜”之类的古姓冠名外,“姓”基本消亡。
所以后来大家索性用“氏”来代替姓:
来自不同贵族封地的人们,比如赵国徐国郑国等等,便全都将“赵、徐、郑”等放在名前面代表身份,形成了赵、徐、郑这些姓。
这些高度重合的地名重合的姓,也即是所谓的“姓氏合流”。
所以,伯邑考本名应该叫“邑”,排行老大,按照伯仲叔季的叫法,所以是“伯邑”。
又因为死的早没封地,所以前面没有加姓。
至于那个考,则是与老同源,一般是给死去的父亲的尊称,比如如丧考妣等。周文王在《尚书》中就被称为“文考”。
而这个伯邑是武王的大哥,古代有长兄如父的说法,如果不是他死的早,那么这个王位也不会落到武王头上,
所以为了怀念逝去的大哥以及继承宗法,武王就直接称呼他大哥为“伯邑考”了。
到了明朝写《封神演义》时,按照当时的姓氏观念,文王昌叫姬昌,武王发叫姬发,周公旦叫姬旦,呃……也说得过,但这个伯邑考,姬伯邑考?
这个名字不仅太长,而且古汉语的“伯”发“巴”的音,所以“姬伯邑考”的发音就是姬……你懂的。
众所周知,说鸡不说吧,文明你我他。因此,小说中就写成了姬发的哥哥伯邑考。”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