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 轻车突骑(1/2)
胡人善于骑射,而此时的中原骑兵地位并不高,他们存在的目的大多是侦查或者辅助步兵,而中原平原居多,所以直到现在中原战争的主力仍旧是战车。
虽然前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但是中国对于骑兵的重视直到汉朝才有所改变。
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即可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扰乱——《汉书·晁错传》
这是晁错对汉文帝说的,简单说,直到文帝的时候,骑兵尚未发展完全,中原骑兵和匈奴比拼马上射箭技术是大不如后者的,而那时候的主流战法就是平原易地,轻车突骑。
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轻车就是战车,材官就是弓弩步兵,所以那时候打的就是一个步战协同,讲究阵地战。
这个时候对付胡人也是如此,要说唯一不同的就是当时文帝得到数千名“降胡义渠”,他们“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就是骑射水平和匈奴一样。借着晁错的建议,文帝给他们最好的铠甲与弓失战马,让他们和汉步兵,战车配合作战。
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为万全之术也。
不过这种战法偏向于阵地战,骑兵仍然不是主力,仍旧是起到辅助侦查,索敌的作用,所以导致当时匈奴骑兵虽然啃不动汉军阵地,但是想打就打,想走汉军也追不上。
是以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戎服,亲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之力士,驰射上林,讲习战陈。——《汉书·匈奴传下》
文帝虽然带了个文字,但人步入中年也暴躁起来,对于匈奴的灵活走位也是愤然不已,可惜即使这样也因为技术差距太大,只能够被动防御,毕竟战车和步兵机动力太有限了。
就拿文帝后元六年来说,前158年,冬,匈奴大举犯边,汉军大规模集结防备北边和京师,著名的“周亚夫细柳”就是那时候发生的,但被动防御效果甚微,毕竟你战车和弓弩步兵再厉害,人家不和你打也没有办法。
“单于留塞内月余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史记·匈奴列传》
这些都不提,直到那个男人,汉武帝刘彻自十六岁即位之初,中国骑兵算是真正站起来了,和他爷爷文帝刘恒相比,他不仅走的更远,同样更狠。
直接学习匈奴人的战术,启用韩嫣。这些显然都比他的暴躁祖父有效的多。
这韩嫣在这里值得一提,这位弓高候年纪和武帝相仿,说起他的太爷爷就熟悉的多了,逃至匈奴的韩王信。
说来武帝不愧武帝,除了熟悉匈奴战术的韩嫣,此外青年武帝还调名将李广为皇宫禁卫军官,也就是未央卫尉,此外还让李广的三个儿子入长安为郎,侍从在武帝身边。
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天子与韩嫣戏,嫣少不逊,当户击嫣,嫣走。于是天子以为勇——《史记·李将军列传》
抱歉,章节内容加载错误,未能成功加载章节内容或刷新页面。
Sorry, there was an error loading the chapter content. We were unable to successfully load the chapter or refresh the page.
抱歉,章節內容載入錯誤,未能成功載入章節內容或重新整理頁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